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校长工作报告

发稿时间:2023-11-08浏览次数:13

奋进新征程 铸新辉煌

开拓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在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23年3月17日)

张兵

常州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22校行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密围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常州市532发展战略和学校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现在,我代表校行政从七个方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教学内涵建设不断深化。全面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课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获江苏省第二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1在专业结构持续优化的基础上,坚持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全面专业水平提升全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目前全校共获批省级以上一流专业28个,占招生专业的60%,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在全国670所新建本科高校中排名第17位。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完成专家线上考查,1个专业完成师范专业第二级认证现场考查,1专业通过自评报告,2专业工程认证获得受理,目前全校共有10个专业认证通过或申请获得受理,通过工程认证的专业数在全国近700所新建本科高校中排名第10位;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其中1项被推荐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创学校教学成果奖历史最好成绩;获批省现代职教体系项目8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建设点4个、省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3。响应教学改革从中观走向微观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全校范围开展“优课堂计划”,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6,居全省高校首位;中国大学MOOC课程平台开设45门在线开放课程、179门独立SPOC课程。聚焦实践教学产教融合特色,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2项;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8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3。教师教师教学水平大幅提升,获批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首次获批省级教学名师1人,荣获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本科)决赛二等奖1项,获第四届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学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位列第24位。

产业学院建设持续推进。协同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教学载体改革创新,立项建设12个产业学院,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相继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工信部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目前学校有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学院4个,其中国家级2个,在全省高校排名第1,全国高校排名第2;入选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发布的2022年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优秀案例1学校立项建设10个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需求的微专业。

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首次破百,共112项,其中国家级立项40项。学生申请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3件,发表学术论文16篇。级竞赛省级以上获奖数达562项,其中I级国奖99项,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4个重要赛事取得历史突破学校在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名中位列324位,较上年度上升70位。全面启用产教融合大楼C座大学生创业园,全年举办全国知名专家创新创业报告5场、创新创业竞赛专场指导6场、创新创业师生活动22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扎实推进,获批省级创业就业实践基地1个,目前共获批省市级双创平台11个。学校连续8年获批省市级优秀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苗圃连续4年获得全市绩效考核评估佳绩,学生创办的公司累计获得政府资助100余万元;新增创新创业项目池孵化项目71项,新设立有限责任公司3家。学校立项资助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6项,发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24篇,出版1部省级重点创新创业教材,开展创新创业通识必修课师资培训及课程建设研讨,创新创业教研水平不断提升。

学生综合素质持续提升。1人入围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13人被评为级三好学生10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8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8个班级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社会实践活动卓有成效,获批全国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1个,江苏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荣誉8项,常州市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优秀项目等荣誉13项。

、学科科研实现新突破

    学科建设质量不断提升获批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等4“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依托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招收联合培养博士后2名。新增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1,获批省社科联高校社科普及基地1。扎实推进申硕工程,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加大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培育工作学校整体条件特别是在博士比、硕士比、师生比、师均科研经费、生均收入等核心指标方面已达到当前申硕要求,在打造学科特色、凝炼学科方向、培育学科骨干等学位点条件方面取得良好效果2023年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20创学校历史最好水平,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在全省同类高校中排名第1;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1项、面上项目14项。社科类省部级项目立项14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全年纵横向科研到账经费超过1.6亿元。学校的科研竞争力在全国693所新建本科院校中位列第26位。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29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篇、自然指数期刊论文5篇,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1篇;在2022年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统计时间节点为2021.10.12022.9.30)中,我校在“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榜单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34位。在社会科学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65篇,学校位列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发表CSSCI来源期刊前50强,位居省内同类高校第3(位列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2022年度综合竞争力报告(CSSCI论文刊发情况)第19,全省第3);荣获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5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出版著作8部。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人才引培成效突出。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专业发展和申硕学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全年共引进博士91人、培养5,截止上个月底全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数为5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开展4批次硕士层次人员公开招聘,招聘进遍人员31,其中辅导员26、思政课教师5,按思政队伍建设要求配齐配足;招聘A类雇员12人,其中专业教师10、实验室人员2,缓解了部分专业技术岗人员紧缺情况。选派54名教师参加2022年社会实践工作,目前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为53%。周全法教授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矿冶学院外籍院士,成为常州本土产生的首位外籍院士;获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产业教授6名。本年度晋升教授10人,副教授33人,高级实验师2名,副研究员4人,中级职称10人。

师德师风建设走深走实。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开展新教师导师聘任仪式和签订师德承诺书活动,发挥师德失范问题典型案例警示作用,切实提高广大教师规则意识、底线意识。树立好榜样,评选校优秀教师15人、优秀教育工作者8人、师德先进个人5人、师德先进集体5个,获批市师德标兵1人、常州市十佳教授1市优秀教育工作者6人,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开展度师德先进典型事例宣传工作

、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服务地方效能进一步提升。全校102个科研服务团队,深度对接45个乡镇(街道、园区)、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611项,到账金额1.5亿元。获批江苏省“科技副总”19人;获批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57项,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成效明显。新增技术转移分中心2个,加入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盟2个。申请国内专利320件、国际发明专利30件,在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2022年度综合竞争力报告(发明专利授权)中位列第29、全省第6

、学生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深入。组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系列活动,围绕“百炼微说”“榜样说”等品牌教育活动,打造创新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推进“三杰班”建设,举办第三期“领雁计划”学生干部成长营,开展“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等学生表彰系列活动,大力选树各类学生先进典型。强化制度建设,制(修)订了《常州工学院学生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以辅导员工作室为平台,积极推动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获批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立项1项,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立项13项。

心理咨询服务更加全面。织密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预警防控网络,强化四级心理预警体系管理责任网格化管理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每周关爱跟踪,对各类特殊群体学生建立一生一档并做好跟踪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对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能力的培训,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心理健康服务宣传和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开通学校24小时抗疫心理热线,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化。

资助育人工作落实落细。推进“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有效结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努力打造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五度育人”的新特色和新亮点。评选和发放国家奖助学金966.7万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092人,总金额1026.8万元。为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残疾学生等减免学费285.6万元,为困难学生两次发放疫情临时补助与学习流量补贴130位学生提供爱心午餐,帮助201位学生实现微心愿”;学生参加各类资助活动2293人次。获批江苏省伴随种子计划资助育人项目。学校被授予“江苏省学生资助绩效考核优秀单位”。

招生就业成效稳中有进。按照招生录取工作零差错、零投诉、零风险的要求,完成26个省47个招生专业4120名新生的录取工作。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与100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新增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52个,就业基地15个。持续开展就业指导和精准帮扶,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做到一对一线上跟踪服务。2022届毕业生就业落实95.53%,留常就业率位列在常高校前列

、对外交流合作持续开拓

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稳步提升。推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共同申报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通过教育部初审、专家集中评议及专家复评,进展顺利。自动化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并首次招生;软件工程专业获批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首次开展港澳台地区招生工作,录取香港地区学生1名。组织开展亚琛工业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线上课程,全校241名同学参加了各类项目学习。本年度,合作办学项目共有47名学生被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41名学生赴美国、丹麦、英国学习,较前两年有了大幅提升。学校获评教育部中教国际《中美人才培养》121项目年度先进单位

国际科教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拓展面向全球的教育合作伙伴,与6个国家或地区的9所大学新签或续签合作协议11。加强国际科研合作,获批国家自科基金委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国际交流合作项目1项、省十四五高校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常州市国际科技合作/港澳台科技合作项目4,联合申请发明专利5项。首次获批“常州市外国专家工作室”。申报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2项。

“留学常工”品牌效应不断凸显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留学生“一体化”培养,全年共培养各类来华留学生348名,新增留学生生源国3、留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感知中国”国情教育基地8获第二届省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大赛留学生组特等奖1项,省友协“江苏这十年”—在江苏外国人摄影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入选奖1项。入选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1113工程”小而美项目1个。

、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新校区二期建设加速推进目前学校新校区二期建设工程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建筑主体结构顺利完成封顶。综合管理服务持续提升合理编制收支预算,强化预算执行和监督检查,加强对项目资金执行的监控,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提高;教学、学生管理、科研、资产、图书、后勤等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内控体系进一步健全,抓住关键环节,强化过程监督,开展专项审计和日常审计监督工作新校区二期建设项目工程进度及资金使用严格把关。后勤服务提质增效,常态化做好师生学习、生活设施配套与保障工作,完成巫山路校区宿舍改造等8项目,实验室改造项目10支撑保障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录取新生4767人,新增4个校外教学点成为首批省学分银行试点单位,全年继续教育到账总收入2847万元;开展校友专题活动20场,校友基金会募集捐赠资金260万元完成馆藏资源数字化工作,馆藏电子书平台已投入试运行实现学校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校有企业实现改制,完成率达100%安全稳定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覆盖全体师生的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创建“无诈校园”,扎实开展常规安全检查和常态化专项安全检查,全力保障校园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同志们:当前学校事业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需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育人文化、一流的师资队伍。希望教职工代表能够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心怀“国之大者”,率先垂范,发扬四敢精神,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融入到学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融入到助力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洪流中,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为早日建成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努力创造更多佳绩。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