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 争先进位
全力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20年1月9日)
校长 汤正华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2019年,校行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所确定的发展方略,始终按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要求,认真落实党委全委会、常委会决策,积极推进学校事业和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超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在最新发布的全国693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竞争力、发明专利、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国家自科基金数量、学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上,我校均位列前30强。在最新公布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我校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产品设计2个专业榜上有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教职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下面,从5个方面向大家报告全年工作。
一、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
举办江苏省首届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开展本科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召开第十次教学工作会议,出台《常州工学院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常州工学院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工程实施办法》,制订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校内培养计划和企业培养计划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常州工学院专业优化与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完善专业动态优化与动态调整机制,10个专业暂停招生,3个专业减少招生,申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航空服务管理与艺术3个新专业。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完成了3个省品牌专业一期项目的建设验收工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0个专业获批为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2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积极推进各类专业认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认证工作进展良好。积极推进课程建设,1门课程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课程获批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项目,5门课程推荐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获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7项、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7部。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获批建筑信息模型、物流管理等5个“1+X”证书制度试点,获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项。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2项产教融合案例成功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8篇,优秀团队2个。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出台《常州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试行)》等文件,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全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6项、省级83项,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共633项,其中国家级125项。
积极做好与常州大学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规范教学管理,招收2019级研究生17名。认真办好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学前教育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共有24个班级、852名在校学生。340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比去年增加21.9%。学前教育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项目通过中期考核,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报江苏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平台联合科研项目1项,《基础会计》课程入选江苏高校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培育课程,获批省教育厅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国别研究课题2项、省高教学会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委员会重点课题1项、省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委员会课题2项。全年共培养各类留学生437名,较去年增加40%。与大华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等14家在常企业共建来华留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
完善“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修订《常州工学院班主任、特聘班导师工作条例》等文件,选聘校领导、中层干部、马院教师、优秀校友等111人次担任特聘班导师,开展“三杰班”创建命名活动,打造常工特色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品牌。召开校学生工作会议,制定《常州工学院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强化学风建设、严抓考风考纪,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扩大对内对外宣传,圆满完成招飞计划,在全国26个省录取新生4067名,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直接派遣率63.7%,考研出国率15.6%。落实学生精准资助,开展资助育人“励志·增能”等系列活动,获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核“优秀”。
二、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
出台《常州工学院学科建设规划(2010-2022)》,完善了标志性项目、平台和成果的培育机制,规划了5个申硕学科和6个校重点学科,通过申硕工作推动学科建设。深入推进落实“科技改革30条”,出台《常州工学院科研业绩认定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科研平台取得新突破,成立江苏省智能微电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增常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合创新实验室2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成立了省级研究平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创新团队取得新突破,“空天地信息感知与无人机应用研究”成为我校首次获批的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专利授权及申请量实现新高,全年共申请专利接近500件,其中发明专利320件,申请PCT专利5件,授权发明专利64件。
项目获批质量与数量稳步增长,全年共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55项,市厅级项目19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国家自科青年基金7项,国家自科联合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项目2项,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2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省社科重大应用课题1项,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课题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全国统计科学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课题1项,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资助项目3项)。
积极开展科研成果奖项申报培育工作,13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2项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被提名申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二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5项,江苏省社科联应用精品工程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人力资源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发表SCI、EI、CSSCI、SSCI等检索论文近100篇,出版专著19部。
三、产教融合与为地服务工作取得新成绩
聚焦学校教师学术科研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及常州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出台《常州工学院产教融合工作发展规划》等制度,启动并积极推进“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2.0版,各二级单位对接35个乡镇街道、园区,86个团队对接500多家企事业单位,校企共建30多家集学生实习实训、创业就业、教师科技创新为一体的“三合一”基地。
2019年共签订横向科研项目450项,合同金额1.2亿元,纵横向到账金额8859万元,全校科技活动经费约3亿元。32名教师获批2019年省“科技副总”,全省排名第九位,获批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22项,全省排名第四位。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我校产教融合工作,市委书记汪泉、常务副市长曹佳中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我校的“一院一镇,百团百企”产教融合模式及成效。
四、师资队伍建打开新局面
认真落实“博士化、国际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方向和思路,不断完善“学校为主导、二级学院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出台《常州工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0人,其中海归博士、一流高校毕业的约占80%,引进人才质量明显提升。目前,专任教师中博士344人,博士率达到42%。
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各类教师培训。获批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3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2人,5名双创博士入选2019年度省“双创计划”。推进教师赴国(境)外研修工作,共选派27名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深造。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1年及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155人,占专任教师的16.7%。认定110
“双师双能型”教师,选派55名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出台《常州工学院2019-2021聘期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办法》《常州工学院2019-2021聘期教师低职高聘管理办法》《常州工学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直接评聘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43名教师低职高聘,完成全校新一轮岗位聘用工作,进一步激发了人才活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常州工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办法》《常州工学院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文件。
五、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全年共接待国(境)外来校访问团组38个、81人次,与8个国家的9所大学、机构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协议12份,共有42批60人次赴国(境)外访问、学术交流和研修,涉及18个国家和地区,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继续教育对学校的贡献度明显增强。2019年,录取成人学历教育本科新生4205人,在校生规模目前达8932人,申报“助学二学历”新专业13个,“助学二学历”在籍学生315人。全年非学历教育培训累计达6000人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鉴定917人次,继续教育到账收入2409万元。
完成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工程、产教融合大楼验收工作,进一步优化教工食堂与学生餐厅的运营模式和就餐环境,不断提升校园后勤服务品质,巫山路校区合同节水管理项目获批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中心能效领跑者优秀项目,学校成功创建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并获批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后勤信息化先进单位。
积极打造以区域校友分会、二级学院校友分会和校友企业家联盟等行业分会为基础的“一纵、一横、多环”校友组织体系架构,组织开展校友返校日活动,基金会共募集资金340余万元,比2018年增长了125%。
强化学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学校预决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七大类业务内容,梳理工作流程103个,对发现的53个问题制定了整改方案并积极落实。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教学、科研、图书、资产等管理及办公信息化。校园保持安全稳定,学校其他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稳中有进。
同志们,2019年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但是,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面对同类型高校激烈的竞争态势,我们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对照申硕的标准和条件,学校高水平人才队伍、优秀学科团队、创新团队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高层次科研项目数、教师博士率、办学经费等有待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办学特色的显性指标还不够突出,学生考研升学率离目标值还有差距。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重视和解决。
各位代表、同志们,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展望2020年,校行政将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制度化要求,认真落实《第三次党代会报告实施方案》和《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大学建设方案》。以强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为保证,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开放兴校发展战略,努力筹措办学经费,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各位代表,同志们,让我们携手并肩,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真抓实干,争先进位,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而努力奋斗!
最后,我代表校行政,向与会代表、同志们,并通过大家向全体教职工致以新年的祝福,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