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校长报告

发稿时间:2019-01-09浏览次数:529

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

努力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919日)



校长汤正华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8年校行政工作主要成绩

2018年,校行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委决策部署,奋力推进“十三五”事业发展,全面落实学校《2018年工作要点》,务实推进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一)教学建设与改革取得新成效

扎实推进省品牌专业、卓越计划等各级各类专业项目建设,认真做好各类专业认证评估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新增专业1个。对部分专业提出预警,初步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制订《关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课堂管理规定》等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论证,做好通识选修招标类课程建设。通过考研公共课辅导讲座、学业指导咨询室、学业指导专栏、《本科生学业指导》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服务学生多元发展。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占总实验项目数的比例达到65%。开展12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或验收工作,完成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7个实验室项目建设,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的“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通过项目验收。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分类管理,新增企业冠名班2个,与企业共建教学实验室5个。获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9篇,省优秀团队1个。

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协同育人机制,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实践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聘请校内外双创导师100招募22个大学生团队入驻创新创业学院。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6项、省级81项,遴选校级340项,进一步扩大学生参与项目训练和实践的覆盖面。重点资助有较大影响力的主流学科竞赛38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奖236项。

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分解落实评估任务,有序开展迎评促建工作。认真撰写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及校长工作报告,顺利开展预评估和教育部专家组现场评估。根据评估专家组意见整理并印发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清单,形成整改方案。

认真办好现有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学前教育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中美大学生双向交流实验班项目,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评估,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入选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培育点。积极拓展学生境外交流和留学项目,通过学分、实习、短期交流项目,共计279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1.9%。留学生数量与质量稳步提高《留学生综合素质积分管理办法》得到省厅专家组的认可与好评,培养各类留学生311名,占在校生总数的2.1%,获江苏省茉莉花奖学金和东盟奖学金共计48万元

(二)学生教育管理扎实有效

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学习“常州三杰”主题教育活动,创建19个“瞿秋白班”“张太雷班”“恽代英班”。选树表彰在敬业奉献、勤奋学习、志愿服务、热心助人、诚实守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榜样及优秀班团集体,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通过学习进修、研讨培训、工作例会、沙龙交流、课题研究、课程教学、素质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积极构建学工、二级学院、后勤、保卫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深化学风建设。落实学生评议员议校制度,选聘498名同学担任学生助理,发挥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教育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展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自我锻炼的平台。逐步探索建设“思想引领、学业解惑、生活服务、行为指导、文化浸润”五位一体的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体系,开展“示范寝室”创建工作。选树学生先进典型引领学风,狠抓考研升学带动学风,重视学业预警推动学风,持续开展“五抓五提高”学风建设工程,推进课外“阶梯式”实践育人工作向纵深拓展,完善“实践育人共同体”。考研升学和出国出境留学人数逐年上升,考研出国率达到11.67%

不断创新学生资助管理和服务,通过奖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助理、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临时补助、爱心午餐、微心愿等多种形式,努力打造特色资助育人品牌,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被省教育厅考核为“优秀”。完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跟踪心理弱势群体,有效化解和处置心理危机。积极构建校、院、班及学生家庭征兵工作四联动机制,获常州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省军区、省教育厅为江苏省“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并被推荐到教育部参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完善招生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宣传。招生规模稳中有升,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完成在26个省49个专业4008名新生录取工作。开展招飞生源基地建设,首次录取飞行专业学生39人。全面推动就业工作,新签就业基地8家,累计举办校园大中型招聘会24场,专场招聘会216场,来校招聘单位2400余家。选拔组建2018SYBGYB、“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班,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获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1项,获10万元资助,获市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5项。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15%,直派率达60.9%。学校获评2018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优秀单位”

(三)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按照“一级学科规划,学科方向形成特色”的思路统筹规划学科建设,在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布局校重点学科,组织完成4个“十三五”省重点建设学科中期检查。做好与常州大学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完成2018级招生计划,开展导师年度考核,新增硕士生导师6人。

稳步推进科学研究,努力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质量与数量。全校申报省部级项目226项,国家级项目125项。获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5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2项,应急管理项目2项;获批省部级项目24项,其中省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1项,省自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省产学研合作项目9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统计局项目2项,省软科学项目1项;获批市厅级项目74项。

积极开展科研成果奖项申报培育工作,组织申报各类省部级成果近30余项,获省部级成果奖3项,市厅级成果奖14。全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64篇,其中SCIEI等收录期刊论文30篇,出版专著15部。申请发明专利137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件,实现成果转化66件,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等均创历年新高。纵向科研到账经费达649万元。

组织参加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推进会,加强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管理,强化成果培育、产出与绩效评价。完成新一轮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申报的前期工作。积极拓展渠道,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推动“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组织全校教师深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63项,新增产学研基地23个。签订横向科研项目249项,合同金额6911万元,到账金额4828万元,到账经费比去年增长65%。获批企业科技副总13人,武进科技局“双十百千”行动创新创业项目20项。

(四)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

加大高层次人才招聘宣传力度,及时调整人才引进待遇政策,基本建立起学校、二级学院系部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协同联动、整体推进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共引进博士85人,其中海归博士、一流高校毕业的占80%,引进人才质量有明显提升。全校博士教师达297人,占专任教师38%招聘学生辅导员8人。

着力推进教师赴国(境)外研修选拔、管理与考核工作选派23名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或机构深造,专任教师中具有1年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达111人,占比达13.5%。开展 “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聘任100名“常州市产业教授”,选派56名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工作。

精心组织好国家、省市和学校各级各类人才工程选拔推荐及考核工作获批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省“双创计划”2人,市突出贡献专家1人。组织实施“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开展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卓越教师、优秀青年教学能手培育、选树工作组织教学比赛、名师大讲堂名师公开课等活动,开展教师教学成长档案创建工作。

全面推进职称改革,严谨、规范、有序、平稳地完成年度职称评审工作。推进人事管理改革,开展2016-2018聘期岗位考核,研究制定新一轮聘期岗位设置聘用管理及考核办法。发放专项绩效奖励,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整体核拨、二级分配。

(五)各项事业发展稳中有进

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积极与市委、市政府沟通和协调,逐步达成共识着力破解学校内外部管理体制、校区资源整合、人事管理体制、办学经费等长期制约学校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重大问题。根据已经印发的市政府《关于常州工学院发展有关事宜的会议纪要》(2018年第24号)精神,这些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将有利于学校进一步发展壮大

加强国际交流、港澳台交流,共接待境外来访团组40176人次,组织教职员工因公赴国(境)外访问、学术交流和研修4483人次。积极拓展友好合作院校和新的教育交流合作项目,与国外7所大学、机构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协议。调整办学结构,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办学规模,举办各类人员培训和技能鉴定。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全年继续教育到账收入2259万元,净收入733万元。组织启动上海校友会筹建工作,开展建校40周年暨办学112周年校友返校日活动,组建校友志愿者队伍。教育发展基金会获捐赠收入(含物资捐赠)127万元。编撰《校友企业名录》,积极推进与校友企业的合作。

及时跟进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进展情况,本年度项目到账资金4870万元,累计获中央财政资助近亿元完成项目工程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设计研发中心)主体结构,开工建设工程实训实习中心。辽河路校区一期建设项目获评省优“扬子杯”工程、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常州市优质市政工程完成2017-2018年度中央专项及品牌专业专项资金、科研项目资金、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共计1800万元的物资采购工作完成常州“三杰”群雕工程招标。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继续引进优质企业参与学校后勤管理,抓好设备设施维修改造,全力满足教学、科研、师生生活需求。建设节约型校园,充分利用能源监控平台加强能源管理。实行纪监审联动,开展各类审计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完善校园各类安防设施设备,被省教育厅、省综治办、省公安厅联合授予“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荣誉称号获批省依法治校改革试点学校。

同志们:2018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对照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和各项指标任务,从各单位年度考核结果来看,均达到了优良成绩。在此,我代表校行政,向全体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照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申硕条件、省同类院校发展水平和激烈的竞争态势,我们还有很多亟待努力的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人才培养质量的显性指标值还不理想;高层次领军人才、优秀学科科研团队和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缺乏,科研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率、师均科研经费等较低,高层次科研项目、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奖项有待突破;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办学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整合,生均办学经费还有差距。这些均需要我们认真对标找差,埋头苦干,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9年工作思路

2019年,是我校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正确把握学校发展大局和当前学校的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以全面融入区域发展为路径,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紧紧围绕“一个目标”,着力培育“两个特色”,全面实施“四大战略”,认真落实“七项工程”, 把第三次党代会绘就的发展新蓝图落地落实,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工作。启动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工程,分步实施与产教融合相匹配的教学改革,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着手规划建设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材。

(二)学生工作。探索让学生走出去、动起来的学工新模式。

(三)学科建设。实施重点建设,明确三个左右重点投入、重点发展的学科类别。

(四)科学研究。调整科研政策,提高科研含金量,尤其是纵向科研项目申报;以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为平台,重塑常工社科形象。

(五)人才队伍建设。分析研究当前师生结构、分布,补足短板,突出优势;加大团队引进力度。

(六)国际交流合作。论证、形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创建方案。

(七)聚焦办学特色。加大创新创业工作力度,围绕重要赛事,整体规划创新创业工作体系;规划进驻产教融合大楼相应项目;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教学成果奖规划、凝炼工作。

(八)内部管理改革。形成新的岗位聘任管理制度;改革考核制度,突出重要指标;完善分配制度,激发办学活力。

(九)谋划校区资源整合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继往开来谋新局,携手并肩启新程。新的2019年已经到来,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握发展大局,深化产教融合,激发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努力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而努力奋斗!

最后,我代表校行政,向与会代表、同志们,并通过大家向全体教职工致以新年的祝福,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祝愿常州工学院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