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2018年工作要点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2018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学校2018年各项工作及事业发展的总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学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为保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为保证,认真抓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成功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等六项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要点,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和建设常州理工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校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
1.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把学习宣传、研究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推动广大师生特别是党员干部学深学透,形成共识。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根据上级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利用党校阵地,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制订党校各类培训计划,把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凝聚推进学校建设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等“五进”工作。
2.成功召开第三次党代会。
根据省委组织部有关部署,早作计划,精心组织,配合做好学校党政换届工作和领导班子调整工作;认真总结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所取得的办学成就和经验,精心谋划学校未来发展目标和思路,起草好党代会报告,确保第三次党代会顺利召开。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要求,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大力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适应新时代学校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建设。
3.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抓细抓实,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继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加强对基层党支部工作的考核评价,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和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工作。加强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培训,提高党务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
4.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做好新闻宣传和舆情监控,进一步发挥基层组织和师生员工参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积极性,讲好常工故事,传播常工声音,凝聚常工力量。开展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校训、校标等的诠释和宣传。做好校史馆、校友馆、校园文化主题雕塑等项目的论证、设计及施工,提升学校整体文化品位和软实力。
5.落实师生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抓好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育体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师德长效机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开展“我的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永远跟党走”师生主题社会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方面的育人功能,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6.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党委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纪委依规治党的监督责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从严落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一岗双责”,层层压实从严治党责任。深化作风建设,建立反“四风”长效机制,形成有制度、有检查、有监督、有问责的常态化防控体系。强化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开展“校园廉洁文化活动周”活动。加强纪律审查工作,发挥监督问责的倒逼作用,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实行纪监审联动,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开展经济合同、专项经费、中央财政专项、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等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针对干部人事、财务支出、基建工程、物资采购、科研经费、经营活动、招生录取、学术诚信、后勤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廉政风险点排查并形成清单,开展监察和审计工作。
二、狠抓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要求,全面理解把握审核评估的范围和内涵,认真梳理总结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规范教学工作流程,夯实教学工作基础,落实教师课堂管理第一责任人要求。周密部署,做好迎接专家组预审核评估和正式评估工作,确保以较高的水平通过评估。
根据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制订问题整改清单,并持续改进,形成教学质量长效保障机制。探索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清晰、科学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监测系统,注重自我评价、自我诊断,逐步架构“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系”三级监测,“在校生、毕业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专业机构”五维评价的质量监测模式。
8.深化教学建设与改革。
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新工科”发展要求,做好传统专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专业建设。加强优势专业建设,力争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5个专业申请专业认证。遵循“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制订好2018级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重构课程体系。推进研究型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服务学生多样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学分认定、转专业、学业指导、学业预警等,将学生学业评价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推行二级排课制,做好教学运行系统分析,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成效。
9.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优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发挥实践基地、企业冠名班等的育人功能,探索行业学院建设。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与应用,提高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的教学效果。制订《企业冠名班管理办法》,规范冠名班的建立和管理,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走访、专项巡查和调研,提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用成效。实施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百千万工程)建设,做好省级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中心验收工作。
10.抓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学院的功能,打造“创新、创业、创意、创造”四创融合的空间和服务平台。面向全校开设40门次以上创新创业类课程,面向全校招募创新创业团队,争取高质量的入驻团队达到18个,创新创业导师超过100人。资助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组织做好项目申报、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等工作,力争做到学生参训项目全覆盖。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专场推介路演和第三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
11.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
做好国(境)外合作大学、科研院所、学术机构等人员来校访问交流、洽谈合作项目、开展学术讲座和报告等工作。开展土木工程、软件工程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部评估工作,推进软件工程、学前教育专业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项目的实施。继续与国(境)外优质大学合作,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分互认项目、校际交流项目出国留学的宣传和咨询,不断开拓新的国际交流渠道和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海外留学、交流的机会,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到2.2%。
稳步发展留学生教育。完善留学生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拓展与境外高校间的来华交流生项目、短期研修班项目、双学位项目,来校留学生比例达到2.6%,关注学分互认比例,逐步达到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指标要求。
三、统筹科学研究与协同创新工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2.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
全面实施申硕工程。抢抓机遇,扭住不放,集全校之力,聚焦重点突破,加强申硕工程的统筹和推进力度,严格对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标准和条件,统筹规划,制订并实施申硕工程建设方案,切实加强组织保证、人力投入和资源保障。开展自查自评,及时了解上级主管部门工作动态,把握工作节奏和进度。
抓好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统筹协调学科资源,完善“学科—平台—项目—团队—人才”五要素协调推进的发展模式,激发学科活力和发展潜能。重点抓好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4个省级“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加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为申报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打好基础。按计划完成省级“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特种电机研究与应用重点建设实验室”和市级”智能感知与无人机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年度建设任务。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优化学科团队,重点培育2-3个高水平团队申报省科技创新团队。实施“学科团队及青年博士能力提升‘托举工程’” ,制定并落实“托举工程”考核办法。
着力加强“三高一费”工作。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管理,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申报的二级学院专家会诊、科研处重点遴选和校外专家面对面指导“三层次”质量提升体系。力争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数达到100项,省部级项目(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苏省自科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达到150项;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数达到3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不少于10项。加大科研成果培育与支持力度,争取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项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达到180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0件以上,实现专利转让25件以上。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250篇,其中,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的论文数达到70篇,被SCI、SSCI、CSSCI、EI、ISTP等收录论文90篇以上。全年纵、横向到账科研经费不低于4000万元。
发展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硕士点建设规划,壮大导师队伍,探索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途径,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校内外双导师制,创建研究生实践基地。做好与常州大学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导师考核、学生开题、招生和双选等工作。
13.启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凝练学科方向,突出研究特色,打造若干特色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研究,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研究,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库”“智慧团”作用。做好校社科联、科协、党建与思政研究会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桥梁纽带和科研职能。
14.加强科研文化建设。
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科研系列政策,激发广大教师科研动力和活力。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博士论坛、学术沙龙,承办多场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拓展学术视野,增进学术交流,活跃科研氛围。增进科研服务效能,加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15.推动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
深入推进“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梳理和挖掘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服务需求,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各类政产学研对接活动。拓宽校地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在深入开展技术合作、共建共享平台、人才双向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校地在党建、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志愿服务和社团活动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发挥省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扩大与协同单位的人员互聘、研究合作与学术交流,加强成果和仪器设备共享,产生一批协同创新标志性成果。积极贯彻落实江苏省创新“40条”政策以及《省教育厅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加强科技管理队伍能力培训和培养,重视四技项目认定和签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业务培训和政策学习。推进博士进企业挂职担任科技副总,全面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
16.开展高教研究。
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奋斗目标,组织开展高等教育专项研究。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开展专题研究。结合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以及产教融合发展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力争形成多份高水平的咨询报告或学术论文。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毕业生中期跟踪调查,完成培养质量年度调研报告。关注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的排名和影响力,跟踪《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统计、整理基本数据并及时公布。办好《常州工学院学报》,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四、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7.做好学生管理服务。
加强和完善“职能部门—物业部门—二级学院”公寓管理多方联动机制,建好大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探索“书院式”管理,深入开展“我的公寓我的家”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公寓“微课堂”“绿色寝室” 和“示范寝室”创建活动。发挥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一站式”服务功能,探索“智慧学工”平台建设,通过奥兰系统、微信公众号、QQ群等手段,多渠道、多形式为学生发展和日常事务提供主动及时服务。
18.深化学风建设。
继续推进落实《学生课外“阶梯式”实践育人实施方案》,建设课堂、教学、校地(企)、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共同体。通过社团、文娱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学习锻炼平台。围绕校友文化、红色文化、体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在全校班级中开展“瞿秋白班”“张太雷班”“恽代英班”创建工作。
持续开展“五抓五提高” 和“四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学风建设工程,继续组织“赛笔记”“赛学法”评比活动。在辅导员、班主任中实施“两进”制度,执行学生学业预警制。以“护心”“育人”“筑梦”三大理念为基础,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奖、贷、助、补、免”学生资助帮扶体系,打造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特色和亮点,构建贫困生校内实践平台和机制,选拔优秀学生助理。
19.推进学生工作队伍一体化建设。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出台辅导员队伍建设五年规划。探索辅导员、班主任(导师)、思政一线教师等学生工作队伍的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尝试辅导员二级学院流动机制,提升队伍活力。通过项目化组队,打造辅导员研究团队,加强工作研究。
20.做好招生工作。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原则,按照大学设置指标体系要求,结合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科学编制和上报年度招生计划,高质高效完成各项招生任务,实现招生录取工作“零差错”“零投诉”。加强与校外各招飞省份考试院、生源基地学校的沟通协调,开辟招飞市场,建立招飞生源库,构建招飞共同体。
21.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继续推进由就业反馈向协同育人、推荐就业向关注成长、关注就业率向提高就业质量的“三大转变”。加快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实施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推动形成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打造“智慧就业”新平台,开展精准就业对接和帮扶。全年新签就业基地≥9个,校园招聘会≥80场,实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平均就业率≥97%,签约率≥85%,直派率≥40%,学生考研升学率尽快达到15%,关注毕业生薪酬水平、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潜能。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发展
2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建立健全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全员参与、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体制,形成人才工作合力。落实好“博士化、国际化、产业化和团队化”的发展方向和思路,着力调整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执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博士引进力度,全年引进博士不少于90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达到38%。
23.促进教师发展。
实施“高端人才支持计划”“优秀校企融合团队培育计划”“青年学者”支持计划,面向校内外启动“杰出人才、延陵学者、青年英才”引培计划,出台教师“博士化”工程计划。加强“优秀校企融合团队”“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技团队”选拔与培育。引育协同,推进教师“国际化”培养工程,累计一年以上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13%。有计划选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培育“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按照“德艺双馨、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要求,构建特色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组织开展“名师大讲堂”“名师公开课”系列活动、中年教师教学研修培训班。开展校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卓越教师、优秀青年教学能手培养对象的培养管理,形成层次明晰的教学人才梯队。
2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学习贯彻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开展教职工2016-2018年聘期考核和2019-2021年聘期岗位聘任工作,深化“能上能下”“非升即转”“优绩优酬”“分类管理和评价”等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人才队伍内在活力。贯彻上级有关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的文件精神,落实《常州工学院科技创新人员人事、薪酬管理实施办法》,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
六、抓好校内综合管理,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25.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
完善学校办学功能,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按计划推进落实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航空产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按时报送工程进度,跟踪中央财政对项目的资助情况,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开工建设实习实训中心,完成设计研发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工程施工。进一步研究、论证中心功能布局,确保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和成效。
26.努力筹措办学经费。
积极争取市财政拨款,改变目前财政拨款机制与模式。积极争取各种财政专项拨款和各级各类项目建设经费。加强财务运作和管理,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学校筹资成本。实行银校合作、政校合作,积极筹措办学经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争取纵横向到账经费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加强校有企业经营管理,提升经济效益和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反哺能力。拓展继续教育和社会服务,进一步提高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推进校友联谊工作,增强教育发展基金会运作能力。
27.落实资产、信息和后勤保障工作。
完成各类物资计划采购,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实施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推进以网络教学为主的教学信息化进程,立项建设网络课程100门,建设网络教学课程资源≧1T。优化、调整图书馆藏资源结构,增强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文献保障能力,向知识型、数字化、开放式、有特色的现代化文献资源中心、知识共享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迈进。举办第十五届校园读书节。开展档案开发利用、服务和编研工作,加快档案馆规划与建设。
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和校园环境卫生监测,做好流行病预防工作。利用后勤处长学生助理、后勤信息员、义务监督员参与学校后勤管理。完善立体化“零距离“沟通平台,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及时解决师生诉求。利用能源监控平台,加强数据分析,出台水电使用目标管理方案,建设节约型校园。
28.做好统战、群团和校友联谊、离退休及关工委工作。
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认真贯彻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施意见》,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
开展建校4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组织校友返校日活动,充分利用教育发展基金会平台,积极策划各类筹资项目,组织开展具有示范效应的捐赠活动。
坚持党建带工建,加强教代会建设,继续开展“职工信赖之家”和“职工小家”创建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实施教职工家庭大事“六必访”联系制度和“送温暖工程”,完善教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制度。改善教职工福利,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发挥好工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坚持党建带团建,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以“建设青年身边的共青团”为主方向,突出基础制度创新和组织活力提升。贯彻落实学校共青团和学生会改革实施办法,实施校级、院系学生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开展团支部书记述职测评工作。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开展“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
发挥关工委和老科协作用,热情高效做好离退休工作和关工委工作。
29.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对照“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创建标准,进一步落实各项创建指标,开展“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迎评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体系,加强校园治安、交通、消防、食品卫生、化学危险品、特种设施设备、网络舆情等监控和管理,确保校园安全文明、和谐稳定。
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