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2017年工作要点

发稿时间:2018-09-21浏览次数:600

常州工学院2017年工作要点

  

2017年,是我校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十三五事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2017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学校2017年各项工作及事业发展的总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及二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新机遇,继续在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大局中谋划工作,以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工作,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促进工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改进工作,认真履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进一步坚持基层导向、学术导向和考核导向,以两个《实施方案》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行动蓝本,以强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为保证,聚焦目标任务,聚力创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向着建成常州理工大学不断迈进,为最终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工作: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颁布《关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切实树立和践行两个关注,落实一生一策一人一策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育人,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多样性成功。扎实推进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和专业评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研究型、项目式、互动式教学改革,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创新、创业、创意、创造四创融合的空间和服务平台。深入贯彻落实《学生课外阶梯式实践育人实施方案》,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学习锻炼平台,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显性指标值,学生考研升学率尽快达到15%,关注毕业生直接派遣率、薪酬水平、岗位迁移能力和发展潜能,逐步提高毕业就业质量和水平。

二、提高校企合作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校企结合、校内联动,推动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通过横向项目研究,孕育纵向课题,着力培育国家及省自科、社科基金项目,力争在高端科研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按照博士化、国际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定位,继续落实各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主体地位和责任,切实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和整体水平。巩固现有中外合作办学基础,不断开拓新的国际交流渠道和空间,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累计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10%,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到1.8%,来校留学生比例达到2%,关注学分互认比例,逐步达到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各项指标要求。

三、加快内涵项目建设进度

各项目承担单位认真盘点和梳理各专项经费使用进度,严格按照项目规划方案和建设要求,扎实推进资产采购、各级各类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学校教学改革专项及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研究的进程,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形象进度。

四、推进新校区二期建设工程和产教融合项目

完成师生活动中心工程建设并交付使用,启动建设巫山路校区体育健身综合馆项目。积极与市、区政府联系和沟通,落实新校区北侧地块权属,加紧推进土地规划和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航空产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申报追踪和项目落实工作,做好实习实训中心、设计研发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项目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工作要点:

一、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

1.强化领导班子建设。

全面把握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的新要求,牢牢掌握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扎实推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主体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认真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重要文件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严和实的标准落实两学一做整改工作方案,建立管党治党长效机制,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2.加强干部教育管理。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和好干部标准,做好干部调整和选拔任用工作。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制度,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拓宽干部培养渠道,做好科技镇长团等干部挂职培养选派工作,注重充实党外干部、女干部后备队伍。制订《关于加强我校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举办领导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选送干部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干部培训。落实从严管理干部五个要要求,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凡提四必有关规定,加强领导干部考核,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社会兼职、个人事项报告等监督管理工作。

3.抓好基层党建和统战工作。

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落实基层党委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按照《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支部工作标准》要求扎实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实施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落实三会一课,强化党员四个意识,开展争创三先三优先锋活动,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深化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示范点建设,注重党建创新成果培育。贯彻实施《常州市发展党员工作全程纪实办法》,计划发展党员400名左右,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贯彻中央、省市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落实基层党委(党总支)统战工作责任,实施校、院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外代表人士制度,加强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外干部队伍建设。

4.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洁建设。

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党委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纪委依规治党的监督责任。严格执行《准则》和《条例》,把维护党章和党内法规作为首要任务,把党的纪律融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中,融入党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完善制度建设,贯彻落实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述责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函询、约谈和诫勉谈话等制度。强化作风建设,紧紧扭住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实施意见不放松,以党风带校风,转教风促学风,构建风清气正、文明和谐校园。

开展经济合同、专项经费、中央财政专项、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等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围绕人、财、物管理,继续加强和完善对干部人事、财务支出、基建工程、物资采购、科研经费、校有企业、招生录取、学术诚信、后勤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察和审计工作,预防职务犯罪。

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

5.迎接和宣传学习党的十九大。

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突出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这条主线,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研究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信心,凝聚共识,鼓舞士气,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提供有力思想舆论保证。

    6.改进意识形态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关要求,召开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和重大社会舆情信息汇集报送,做好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辨析引导。强化课堂教学纪律,严格哲学社会科学类报告会、研讨会、论坛、讲座审批管理。完善网络舆情预判和监控机制,定期编印《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创新改进线上宣传。

7.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制定颁发我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坚持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教职工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党委(总支)中心组学习制度,推广链式学习嵌入式学习等工作法。坚持并完善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以推进党的思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为主线,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改革,定期聘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校外专家学者、校级领导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广泛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8.提升师生公民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辅导报告、先进事迹报告等多种形式凝聚师生共识。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组织开展好感动常工年度人物评选表彰。把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制度规范等结合起来,以精神文明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道德讲堂等为重要载体和抓手,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成效。制定七五普法规划,组织开展法律课堂章程日等主题活动。

9.重视校内外新闻宣传工作。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互补联动,优化以《常州工学院报》为核心,校报、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多种媒体各有侧重、互为支撑的立体化传播格局,讲好常工故事,传播常工声音,阐释常工特色。建立与高端媒体的战略联盟机制,主动对接校外媒体,提高在校外媒体的发稿率。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完善奖励政策,激发各单位新闻宣传积极性和主动性。

10.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组织开展全校师生为大学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活动,广筹众智,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协调各相关部门和专家团队力量,进一步凝练完善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做好校史馆、校友馆、校园主题雕塑等项目的论证、设计及施工工作。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打造以敬净静雅为标志、独具特色的常工校园景观文化。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组织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立项。

三、狠抓内涵建设,深入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

11.推进教学建设。

做好省级及以上各类教学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开展新设专业评估、学士学位授予权增列审核、新专业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申报等工作。组织完成年度5211”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做好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的相关工作。加大招标类通识选修课程建设和优质网络通识选修课程的引进力度。

12.深化教学改革。

做好2017级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论证、审核和编印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和学校网络平台,逐步推行二级排课制度,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学业指导,修订《本科生学业指导书》,做好学生考研辅导服务。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修订《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和执行的原则意见》,大幅度改革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分和课时计算办法,理顺课程体系,整合相关课程,更新管理体系,逐步实施公共基础课学生选课制,为完全学分制做好准备。

13.创新实践教学管理。

加强实践(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全校实验室开放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全面提高实验室规范管理与实习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全校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进行全面梳理,形成教务处、资产处、计财处、后勤处和各二级学院定期沟通、多方联动的管理机制。组织开展省级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中心申报,做好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推荐、抽检工作。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签约、挂牌等工作。

1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完成创新创业学院走廊橱窗、周边环境和成果展室的装饰,做好手机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建好创新创业学院网站,为师生提供信息获取、资讯查询、项目对接、成果展示以及经验交流与分享的服务平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健全创新创业学院组织机构,加大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开展年度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做好各级学科竞赛项目申报及评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开设15门以上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程。

15.提高教学评估实效。

以迎接2018年审核性评估为重点,做好顶层规划、系统设计,形成迎评工作方案。组建评建工作各专项小组,按计划推进和完成各项迎评工作。做好预审核评估方案,聘请专家来校开展预审核评估工作。继续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做好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工作。建立多主体、全过程的网络信息化教学评价系统,在现有一级评估、三级监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系三级监测,政府、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社会专业机构五维评价的三级五维教学质量监测与持续改进体系。

16.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

加大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和途径,继续与国(境)外优质大学合作,拓展学分互认、校际交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做好现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年度报告,扎实推进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项目和示范性建设课程项目的实施。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分互认项目、校际交流项目、出国留学的宣传和咨询工作,规范出国手续办理。稳步发展学历留学生教育,拓展留学生国别数量。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软件工程两个留学生全英文授课专业,并正式招生。拓展与境外高校之间的来华交流生项目、短期研修班项目及双学位项目。

四、加强学科建设与协同创新,提高支撑科研和教学的能力

17.加强学科建设。

按照一级学科规划、二级学科建设的思路,充分发挥主干学科优势,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凝练学科方向,鼓励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要求,做好机械工程等4十三五省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工作,为申请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奠定基础。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做好现有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建设实验室建设,争取新增1个省重点(建设)实验室,形成3-4个高水平学科团队。召开2017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议。

做好与常州大学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作,完成年度招生计划,执行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建设硕士生导师队伍,密切关注新增硕士授权点的申报动态,适时组织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

18.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

牢固树立因地而设的办学定向、受地支持的资源导向、为地服务的价值取向,全面推进政产学研融合和社会服务,重视科研项目的培育和申报,力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申报数分别达到100项,获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达到18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数达到5项以上,全年纵、横向到账科研经费达到2000万元。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2项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数达到60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件以上。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超过210篇(其中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的论文数达到30篇,被SCISSCICSSCIEIISTP等收录论文55篇以上),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0部以上。加强与政府机关、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横向项目到账经费比2016年增加15%,新增8个有实质性项目支撑的产学研合作基地。申报2017年江苏省技术转移中心并力争获批。

组织好学校社科联、科协、党建与思政研究会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桥梁纽带和组织协调作用。

19.推进协同创新工作。

加强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的管理,强化项目成果培育、产出与绩效评价。完成中心立项资助课题中期检查与验收工作。加快中心国际(地区)科技项目研究进展,组织申报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在现有合作基础上,与南京艺术学院开展更深层次更实质性的合作,做好新一轮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积极谋划两校共同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开展各类科研项目合作申报,与其他协同单位共建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

20.开展校本研究。

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奋斗目标,组织开展高等教育校本研究,积极探索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下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挑战,以创新发展、协同育人和质量保障为主题,探索研究新建本科转型发展、新建本科到新型本科的发展路径。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开展毕业生调查研究,完成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调查报告。办好“常州工学院学报”,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五、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1.建立学生管理服务新机制。

完善学生公寓功能布局,构建学工(二级学院、学生)物业后勤(保卫)公寓管理多方联动机制,引导和规范辅导员、班主任进公寓工作。继续开展和推进示范寝室创建和公寓社区文化建设,推进二级学院公寓文化长廊建设,争创全省文明宿舍。加快建设学生事务咨询中心,探索互联网+学生工作新模式,打造线上线上相结合的学生服务新平台。大力推进和完善学生助理工作,积极主动构建学生校内实践平台和长效机制。

22.深化学风建设。

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管理,组织学习《学生手册》,严肃校纪校规,畅通学生诉求渠道,发挥学生评议员作用。通过管理促进学风,学习先进典型引领学风,留学考研带动学风,提高学生考研升学率和出国率,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紧紧抓住四个课堂,继续开展赛笔记赛学法评比活动。继续在辅导员、班主任中推进两进制度(进课堂、进公寓),加强对学风状况的检查,规范实施学业预警制度。

23.完善学生助学体系。

探索建立学生资助工作一生一策制度,推进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信息化,进一步健全奖、贷、助、补、免资助帮扶体系。继续做好资助育人二级绩效评价和表彰,继续开展感恩励志成才优秀贫困生道德讲堂、励志事迹报告会、爱心午餐、贫困生微心愿助力圆梦等活动。

加快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组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强化三级心理教育网络体系,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心理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心理障碍学生家校联系制度,有效化解和处置学生心理危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

  

24.提升学工队伍能力水平。

落实教育部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加强内培外引力度,坚定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发展路径。科学制定辅导员考评制度,开展辅导员专题培训、辅导员沙龙和素质能力大赛,引导辅导员参加教学研究,组建思政课、入学教育课、军事理论课、就业创业课等教学和科研团队。

25.落实课外实践育人。

坚持学校抓示范,学院抓普及,做到示范引领与普及提高相结合。以参加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为主线,以大学生艺术实践中心和大学生艺术团为载体,广泛开展大学生辩论赛、青春思辨会、青年道德讲堂等文体活动,引导并发挥好四大类社团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精心打造社团文化节、社团巡礼和社团颁奖典礼、精品社团专场汇演。组织参加大挑省赛,举办小挑校内选拔赛。

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和 “三支一扶计划,形成志愿服务贡献率不断提升和青年成长成才的双赢局面。继续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项目化、品牌化建设,打造实践育人品牌。

26.做好招生工作。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原则,按照大学设置指标体系要求,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科学编制和上报年度招生计划,高质高效完成各项招生任务,实现招生录取工作零差错零投诉。探索招生宣传新机制新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组织开展中学生夏令营和校园开放日活动,在省内13个大市开展二本阶段咨询会,各责任区深入6所以上中学进行走访和交流,全校走访中学总数超过70所。

27.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

继续推进由就业反馈向协同育人、推荐就业向关注成长、关注就业率向提高就业质量的三大转变。精准服务,智慧就业,利用互联网+”手段,构建打造一网一系统三平台。系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广泛宣传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典型事迹,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全年新签就业基地≥9个,实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平均就业率≥97%,协议就业签约率≥85%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发展

28.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按照科学规划、按需引进;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创新机制、确保质量的原则,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的引进力度。继续推进以学校为主导、二级学院(直属教学部)为主体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年引进博士超过50人,全校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28%

29.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并实施高端人才支持计划。从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出发,面向校内外设置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岗位,吸引与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人才。加大教师赴海外研修工作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选拔资助教师赴境外高水平大学进修访学。

进一步鼓励教师申请国家、省留学基金项目,组织实施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开展与党外知识分子联谊工作,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做好省第五期“333工程培养对象有关项目申报和培养管理工作。

30.促进教师发展。

研究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完善教师评价标准、评价机制和职称管理体系。进一步做好教师参加工程(社会)实践的管理与考核、双师型教师认定及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工作。实施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组织青年人才沙龙、岗位培训等活动。

按照德艺双馨、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要求,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服务支持体系,稳步推进教师教学发展常态化机制建设。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师状况,进行教师教学素质和能力的体系化培养,举办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继续开展名师大讲堂名师公开课等系列活动,培育高层次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

七、抓好校内综合管理,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31.抓好工作督办和考评。

加强内控体系和制度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结合两个《实施方案》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按照年度工作要点,科学制订、签订部门年度目标责任书,并抓好督查、问责和考评,组织开展各单位向常委会汇报工作。按照体现岗位职责、体现绩效和体现贡献的原则,突出绩效考核和待遇兑现,继续实施年初明确责任目标、年中监督落实和年底考核评价三位一体的目标管理体系。

继续推进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明晰校院两级责权利关系,进一步下移教学、科研、学生工作、招生就业、岗位绩效考核等工作管理重心。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业务学习和工作研究,注重工作总结和成果凝练,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

32.加强财力建设与资产管理。

按照保运转、促发展、创特色的原则,做好2017年度财务预决算工作,逐步开展重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做好基建工程竣工决算和结算。继续加强银校合作、政校合作,筹措新校区后续建设资金,争取省市各级财政支持和专项投入。统筹安排资金使用,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各级各类资金项目的推进力度,按期清理各类项目资金,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绩效考核。

建立各类资产管理责任制,拟订房产使用和考核管理办法,适时启用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展资产清查,建立详细完整的现有资产账目。完成校区搬迁及调整后所缺家具、空调等的补充工作,做好通江路老校区资产处置、土地移交等未尽事宜。做好2017年度中央、省、市及校各专项资金项目采购计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33.提高校有企业经营管理效益。

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落实资产经营公司独资及控股企业年度目标责任制,资产经营公司自营及对外投资资本保值增值率超过105%(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年总利润超过300万元。完成江苏城工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智能化检测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启动常州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甲级设计资质申报工作,推进江苏城工新三版上市工作。加快常工驾校的建设发展工作。

34.提高继续教育贡献度。

进一步加强校外教学点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助学二学历教育管理体系,做好助学二学历新专业的申报、认证遴选工作。稳定成人学历教育规模,完成招生计划3100人。加强与市人社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常工职业培训学校平台优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统筹继续教育资源,调动各方办学积极性,提高继续教育对学校的贡献度,继续教育到账收入达到2000万元。

35.深化校友联谊工作。

建立地方校友会长效运行机制、各地校友会交流机制。开展新一届毕业生校友联络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校友返校日活动,出版校友期刊。利用教育发展基金会平台,组织开展各种捐赠活动,做好公益项目的设置、评审、监督等工作。启动海外校友会筹建工作。

36.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完成辽河路校区小二期智能化项目建设,优化巫山路校区无线网络系统。实施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推进以网络教学为主的教学信息化进程,立项建设网络课程100门,建设网络教学课程资源≧1T围绕审核性评估和科学研究要求,优化、调整图书馆藏资源结构,挖掘国内外免费网络电子资源,拓展服务内容,继续做好原文传递、代查代检、引文检索、论文相似性检测、科技查新等信息服务。举办第十四届校园读书节。开展档案利用、服务和编研工作,加快档案馆规划与建设。

37.强化后勤服务保障。

完善立体化零距离沟通平台,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充分利用后勤处长学生助理、后勤信息员、学生义务监督员参与学校后勤管理。进一步完善后勤保障监督考核机制,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巫山路校区改造工程和快递服务站建设。利用能源监控平台,加强数据分析,加强有偿使用水电的费用回收,落实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要求,建设绿色校园。按照“专业、整洁、安全、有序”要求,加强校园管理。

38.做好群团、离退休和关工委工作。

坚持党建带工建,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继续开展职工信赖之家职工小家创建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实施教职工家庭大事六必访联系制度和送温暖工程,完善教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制度。改善教职工福利,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发挥好工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坚持党建带团建,推进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合力实施团学队伍能力建设工程,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深化青马工程进程。

拓展关工委和老科协等工作平台,热情高效做好离退休工作和关工委工作。

39.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体系,按计划组织实施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创建工作,开展创建申报、问题诊断和整改,为明年验收做好准备。加强校园治安、交通、消防、食品卫生、化学危险品、特种设施设备、网络舆情等监控和管理,确保校园安全文明、和谐稳定。

  

  

  

                                  二一七年二月十二日